海港外援茹萨点名称赞,中国足球不缺天才,缺的是什么?_技术_球员_联赛
巴西中场茹萨(Matheus Jussa)在接受《东方体育日报》专访时,毫不吝啬对队内几位年轻球员的欣赏。他点名蒯纪闻、吾米提江、李新翔等人,认为他们技术好、天赋高,并直言这些年轻人“未来完全有实力去更高水平的联赛长期踢球”。
作为刚刚加盟上海海港不久的外援,茹萨凭借其出色的防守和扎实的传球技术,迅速成为球队中场关键人物。他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给出评价,显然不是场面话,而是基于日常训练和比赛的真实观察。
茹萨的称赞并非空穴来风,主要基于两点:
一是技术底子确实不错。他提到这些年轻球员在训练中展现出的传接球技术和球场意识,超出了他的预期。这说明我们的青训在技术打磨上,并非毫无成果。
二是天赋需要更高平台的激发。茹萨以巴西球员的成长路径为例,认为真正的天才必须经过欧洲高水平联赛的锤炼。他相信这些队友有此潜力,留守国内反而可能限制其发展。
茹萨在肯定之余,也为年轻球员提出了切实的建议:他强调要“拒绝安逸,不要浪费天赋”,即便在中超站稳脚跟、获得优渥待遇后,也必须保持饥渴与上进心,这是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;同时,他鼓励年轻人勇敢走出舒适区,不要安于在国内当“鸡头”,而应敢于去欧洲当“凤尾”,在激烈的竞争与压力中实现蜕变。
个人认为,像蒯纪闻、王钰栋这一代年轻球员,其技术能力和球商在同辈中确实出类拔萃,具备前往欧洲次级联赛或中小俱乐部“练级”的潜力,但现阶段直接登陆五大联赛并不现实。对他们而言,更务实的留洋路径应是选择葡超、荷甲、比甲等“跳板联赛”,这些技术流派的联赛往往愿意给年轻人机会,是迈向顶级联赛的理想中转站;此外,德乙、西乙等高水平次级联赛也值得考虑,其对抗激烈、节奏快,对锤炼球员的身体素质与精神属性大有裨益。
留洋的目的不是为了“镀金”,而是实打实地争取出场时间,在真正的竞争环境中磨砺自己。哪怕是从替补打起,其价值也远高于在国内踢大量低质量比赛。
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中国年轻球员在高强度对抗下的技术稳定性、比赛节奏适应能力及身体对抗方面,与欧洲同年龄段优秀球员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。然而,这恰恰是他们必须尽早走出去的原因——只有在更高水平的环境中,这些差距才能被充分暴露并有效弥补。若等到技术风格定型、习惯于国内舒适节奏后再留洋,则为时已晚。
茹萨的这番话,是一份难得的认可,更是一次珍贵的提醒。它证明了中国足球并非没有天赋,缺的是让天赋茁壮成长的土壤和勇气。对于年轻的蒯纪闻、王钰栋们来说,未来的路就在脚下。
